top of page

港片大災難時代

近日的香港電影帶我們進入一個「大災難時代」,電影中的香港變成災難城市,雖未至於是《明日之後》的世界末日,但全城停電,鬧市崩塌。從另一角度看,這是反映了無政府的狀態,但也是一種迷戀與膜拜。

文/皮亞

《風暴》帶來的風暴,並不是劇情所說,香港即將要掛八號,甚至十號風球,有沒有掛風,風勢夠不夠強,其實跟劇情都沒有直接關係,這只是幌子,畫面所見甚至完全沒有打風跡像,真正的「大風暴」,是結局在中環鬧市發生的警匪大駁火。

「City on fire」這類電影,香港一直都受,以前看吳宇森、林嶺東,看得血脈沸騰,前年《寒戰》也靠這類型玩轉香港,總之匪徒要挑戰全香港,但現在的電影都傾向描寫警方醜態百出,互相攻擊。《風暴》暴露出來的警方醜態,是令人氣結的。匪徒為了行劫一架不知載有多少錢的解款車,出動大吊臂車做武器,癱瘓半條東區走廊,警官劉德華駕車趕至,卻被匪徒林家棟駕車橫撞阻止,林家棟被帶返警署,卻又可以說一句無辜不知情而脫身。繼後,高級警員在警署開緊急會議,胡軍演的匪徒隨便撞入會議室,說誑語。後來,劉德華帶領一眾飛虎隊、荷槍警員到舊式大廈圍捕悍匪,在梯間遇林家棟,二人大打一場,劉德華自然又不夠打,一眾悍匪無緣無故脫了身,最後仍然未有足夠證據拘捕林家棟,只因林家棟當時用手帕掩著半邊臉。

警匪鬥智鬥力的戲,是好看的。但《風暴》不是鬥智片,是鬥力片,但一鬥力,就力有不逮。或許今天香港警方給人的印象,就是如此,印象不佳,在手無寸鐵的示威者面前裝作威武,遇上其他問題便畏首畏尾,於是便在電影中投射出來。香港警察在愈來愈多警匪片中,不再是英雄,只是一班只懂說程序的無能人。《風暴》不是刻意要令警方無能,也沒有意圖塑造高智慧罪犯,但結果如此出現了,暴露出來的問題自然是製作方面未有好好掌握人物、故事、情節,以致不斷把構思好的動作場面,一場接一場的堆砌出來,但同時又沒有具說信力的上文下理,本末倒置,漏洞甚多。

最後一場中環大槍戰,準確一點說,是中環世界大戰,表面火力夠猛,骨子裏卻是內虛,以誇張場面來支撐虛弱劇情。劇情愈虛弱,場面愈誇張,所以出現了匪徒把炸彈拋入地下媒氣管,引致大爆炸,地面下陷,大廈倒塌,正受強烈風暴吹襲但又日光如常的中環,天空火舌四飛、石屎亂墮。觀眾目定口呆,不是因為場面效果震懾,而是因為不明所以,無法接受。看著林家棟在世界末日一樣的境況中慢跑,逃出險境,觀眾開心發笑,這個反應其實很香港。今天我們活在香港,能夠做的就是如此──面對荒謬的處境,無力改變,唯有以笑聲宣泄。

緊接上映的《救火英雄》,跟《風暴》很相似,像是兩兄弟。兩者都講氣候、講香港正受強風吹襲;兩者都發生大災難;兩者都是鬥力片;兩者鏡頭節奏都快而急,有種《叛諜狙擊》式印象;兩者結尾都覆水難收。或許《風暴》都盡了本份,落力加料,場場動作;《救火英雄》就令人產生疑問:不是說好了有英雄救火嗎?

《救火英雄》大部份時間,不是處理火,而是處理煙。我們明白,在現實火場中,很多時致命的是濃煙,或許影片忠於現實,於是加料炮製的不是火海,而是煙海。不過,假如太大煙,到處迷濛,便看不見演員,於是便把煙海變成類似演唱會出現的乾冰效果,消防員騰雲駕霧。又因為怕演員戴上面罩看不見演出,於是便出現了矛盾:很多時又要處理煙可殺人,但消防員出入火場又沒有面罩,更輕輕略過氧氣裝備。

但影片更致命的,不是濃煙,而是劇情。刻意製造的角色矛盾,未能發揮預期的衝突,例如高級的安志杰與消防隊長謝霆鋒成強烈對比,但把安志杰妖魔化,並不能令謝霆鋒更像一個當機立斷的消防員。兩個人不斷婆媽拉扯,單是醬油廠火警一場,又出動又收隊的次數就不現實不理想。另外譚耀文演的自然氣發電廠廠長,與內地女下屬的矛盾,也是小家小器的意氣之爭。

從救火沒有火,再衍生到救人沒有人。戲中只有火警、煙景,卻鮮有涉及其他市民人命,消防員不斷自尋煩惱,大部份時間要救的,都是自己人。消防員入火場,要救的是消防員。最終加料炮製的悲情,是不斷有主角,不知為了什麼原因要捨身成仁,例如任達華。任達華的角色不是死於無可拯救的處境,而是死於劇本,劇本要他死,於是便留下他,然後巨物從天而降,他是死於非命,而不是英雄式捨身。謝霆鋒在結局的處境,就更撲塑迷離,為什麼他要獨自在餐廳燃點煙頭引爆,來成全余文樂等人呢?難道是為了自我感覺良好的瀟灑氣質?成全了演員的瀟灑氣質,卻摧毀了消防員專業、冷靜、機智的本質。

影片整體劇情發展都不理想,欠缺正常事物發展的邏輯,例如醬油廠起火原因,又出動又收隊又出動又收隊的問題,及自然氣廠人事爭執和氣管開關問題;另外人物關係混亂,例如胡軍演內地來港消防員的目的是什麼?他與任達華是鬥爭還是合作?陳偉霆為什麼要撐胡軍?余文樂堅持要入火場救兒子為什麼是錯?謝霆峰又做對了什麼事?最後余文樂為什麼在火場突然說不再信任謝霆峰?假如是因為他較早時偷聽到謝霆峰與安志杰的對話,為什麼余文樂又不在接下來一場在醫院時向他提出質問?為什麼要「處死」譚耀文?其實他在火場的緊張反應是很正常的。

《救火英雄》最後留下來的問題,跟《風暴》一樣,是關於「英雄」的問題。《風暴》想把劉德華角色塑造成英雄,但不成功,因為角色有勇無謀,做事不靈巧。《救火英雄》想把消防員塑造成英雄,但不成功,因為片中的消防員,更像一群問題製造者,不斷要自己人拯救,而且講多過做,爭執多過合作。

做英雄不成,卻引發出香港大災難電影時代的「另一場災難」──把場面、危機、特技無限放大,或許可反映出現時社會的無政府狀態,但就明顯變成一種迷戀與膜拜,大灑金錢,就像現在城市金舖多過便利店,在臉上貼金,但臉皮底下,面目模糊。


Featured Posts
Recent Posts
Archive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