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8部太空片追尋《星際》啟示

觀乎近日英美傳媒評論和預測,英國導演基斯杜化路蘭新片《星際啟示錄》(Interstellar)成為2015奧斯卡最佳電影的呼聲愈來愈高,當然,說到最佳電影一定各有支持者,就算《星際啟示錄》的劇本六年來不斷修改,又請來權威物理學家、曾與霍金共事的Dr. Kip Thorne做顧問,亦被愛好天文的觀眾批評戲中引證的「引力」仍有不少問題──更何況,從來沒有外太空電影贏過奧斯卡最佳電影。基斯杜化路蘭電影從來向難度挑戰,像《潛行凶間》的結構就令不少人要多看數次才能掌握,《星際啟示錄》探求宇宙奧秘、探討未來世界發展、探索人類生活的可能,無論在物理界或戲迷層面,都引起巨大迴響。
在看《星際啟示錄》前或後,我推薦8部外太空電影,作延伸觀影。能深化科普知識之餘,亦能追尋基斯杜化路蘭製作《星際啟示錄》的思維和所受到的影響。
1.《太陽神13號》(Apollo 13, 1995)
《太陽神13號》被喻為是最貼近真實歷史的太空電影。說到美國在六、七十年代發展登陸月球的「太陽神計劃」,金像導演朗侯活(Ron Howard)自然不敢怠慢。不過,「太陽神13號」並不是一次成功之旅,而是一次「成功的失敗之旅」,太空船到達月球之前,出現了極多致命的問題,但三名太空員最後竟然奇蹟地化險為夷,返回地球。
戲中,湯漢斯演太空員,臨危不亂,有勇有愛,體現人類勇敢探索和人文精神,這與《星際啟示錄》中的馬修麥康納希角色擁有共同特質。「太陽神13號」於1970年4月的計劃失敗,令不少人開始懷疑,於半年多前,即1969年7月發射,報稱成功登陸月球的「太陽神11號」,究竟是真有其事,還是一場虛假的戲。《星際啟示錄》內正好提到這一點。

2.《寂寞月影》(Moon, 2009)
《寂寞月影》是被低估了及忽視了的太空片。大概這因為是英國導演Duncan Jones首部長片,及他不為大部份人所認識有關。不過,當他贏得英國電影學院傑出新導演後,影片又引起了觀眾注意,直到今天,竟然又列入不少太空片迷追看的片單之中。其實Duncan Jones不是無名氏,而是歌手David Bowie的兒子。
《寂寞月影》真的非常寂寞,故事講述太空人單獨在月球工作,與他為伴的只有一個機械人,但繼續發展下去,竟然嚇人一驚。《星際啟示錄》的故事和角色設計,跟《寂寞月影》有不少相似之處,例如故事背景,都是假設地球環境惡化,要到外太空尋找生機,《寂寞月影》的男主角便要獨自到月球工作三年,開發能源。另外,人類在外太空工作,要依賴機械人為夥伴,亦正好與《星際啟示錄》想法一致。《寂寞月影》最驚悚之處,是當男主角快要完成工作重返地球前,意外受傷暈倒,秘密才逐頁揭開;《星際啟示錄》也毫無疑問是在後段才說出真相的驚悚之旅。《太陽神13號》到不了的月球,可以在《寂寞月影》看個夠。

3.《超時空接觸》(Contact, 1997)
《超時空接觸》跟《星際啟示錄》有著不少聯繫,甚至千絲萬縷的關係。《星際啟示錄》的監製及物理顧問Dr. Kip Thorne,就是《超時空接觸》的製作顧問,而男主角馬修麥康納希,亦同時在兩部電影中做男主角。不過《超時空接觸》不是以「男人」為主,是以女主角茱迪科士打為主。
茱迪科士打角色受父親影響下,自小熱愛天文物理,長大後更是高材生。她擁有與常人不同的獨特敏銳,能探索外星信號。《星際啟示錄》馬修麥康納希的女兒,彷彿是茱迪科士打的化身,戲中提到關鍵的摩斯密碼,與《超時空接觸》主題圍繞發現來自外星生物的波段和信號,想法接近。
金像導演羅拔湛米基斯(Robert Zemeckis)執導普立茲獎得獎作家Carl Sagan同名科幻小說,《超時空接觸》當年未獲大獎,有點令人失望,但戲中的故事設計和發展模式,可能就是基斯杜化路蘭的繆思。

4.《星球梭拉羅斯》(Solaris, 1972/2002)
假如俄國導演塔可夫斯基(Andrei Tarkovsky)不是於1972年首先搬上大銀幕,波蘭小說家Stanislaw Lem的同名小說《星球梭拉羅斯》,也未必會被美國導演史提芬蘇德堡發現、改編,重拍電影於2002年上映。同一個故事,被改編拍了兩次,總有參考價值和吸引人之處吧。
《星球梭拉羅斯》並不是只搞特技的尋常太空片,而是盛載著哲學思考的未來電影。虛構的星體「梭拉羅斯」被指具有跟地球一樣生存的生物,太空人於是進行探索,但研究又被推翻,認為一切都只是幻像。故事轉捩點是圍繞梭拉羅斯的太空站,突然與地球失去聯絡,心理學家奉命飛到太空站查看,到達後,始發現太空員仍然生還,而且氣份突然變得詭秘。電影對人類生存哲理的討論和探索,延伸到外太空,亦從這段情節開始。《星際啟示錄》表達人類渴望發現另一個宜居星球的期盼,而《星球梭拉羅斯》便出現這麼一個星球了,塔可夫斯基要問的是,人類真的需要另一個星球和宇宙嗎?人類需要的又是什麼?

5.《引力邊緣》(Gravity, 2014)
《引力邊緣》與《星際啟示錄》除了類型相同之外,並沒有任何關係。但假如要了解最新太空片的製作發展,就不得不看《引力邊緣》了。《引力邊緣》的突破,很大部份集中在視覺感官畫面之上,先進的拍攝技巧令人眼界大開。很多人都開始討論,兩部戲,哪一部比較好。占士金馬倫曾說,《引力邊緣》是拍得最好的太空片,影片也在2014年贏了奧斯卡最佳導演,《星際啟示錄》在2015年又會贏到什麼呢?

6.《征空先鋒》(The Right Stuff, 1983)
喜歡太空片或科幻片的朋友,大概都會較為忽略了《征空先鋒》這部戲。影片沒有出眾的視覺特技,亦沒有太多外太空場面,有的是什麼呢?是美國人探索太空的熱枕。美國太空計劃一直被人詬病,花費巨款和人力物力,只不過在月球走了幾步,對人類生活又有什麼價值呢?故事提到太空「水星計劃」,太空署從海軍、空軍中挑選了七名精英飛行家上太空,《征空先鋒》拍出的盡是愛國者的沸騰熱血。
影片當年贏了奧斯卡四個技術獎,但輸了最佳電影獎。片長三小時,基斯杜化路蘭在開鏡前,要全部製作人員坐定定,先看完《征空先鋒》才好去開工,他相信影片能幫助演員及製作人員,理解《星際啟示錄》不只是太空片,而是講述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劇情片。

7.《2001太空漫遊》(2001: A Space Odyssey, 1968)
當談到受什麼經典太空片影響,基斯杜化路蘭說,根本不可能當《2001太空漫遊》沒有存在。即是說,70年代以後製作的太空片,或多或少都會以《2001太空漫遊》為參考對象。
史丹利寇比力克(Stanley Kubrick)是腦子是神奇的、前衛的、前無古人的,由他改編Arthur Clarke創作的同名科幻小說,是奇人遇上奇人的天作之合吧。寇比力克把漫遊太空的經驗,當成是一首交響樂,分成前中後段演奏,這叫創意叫聯想,也叫格調和品味。
《2001太空漫遊》在1968年創造出來的頂尖視覺效果及符號迷宮,足夠讓下一個電影一百年來欣賞和研究。戲中,母體太空船的飛行和運行模式,及對黑洞出現的光速視覺想像,相信對基斯杜化路蘭影響最深。近年美國不少文章,正是圍繞基斯杜化路蘭是不是「新寇比力克」來作討論。

8.《2010太空漫遊》(2010, 1984)
雖然不是史丹利寇比力克拍,但對科幻小說迷,特別是Arthur Clarke的書迷來說,《2010太空漫遊》仍是不可錯過的,因為這是《2001太空漫遊》小說的續集。
續集於1982年出版,立即被改編,故事講美國太空署的「木星任務」並不成功,而重要資料仍然留在被棄置在木星軌道的太空船內,為免資料外洩,但又沒有太空船即時可用,美國唯有與俄羅斯合作,使用俄國太空船升空。當三個科學家抵達太空後,竟然發現中國製太空船正在太空進行秘密任務。這樣的情節,顯然是影射三國太空軍備競賽的預言故事,而在緊張的政治關係中,再揭開木星附近發現的另一個秘密。續集導演Peter Hyams是資深導演,算多產,但可惜這一部未能成為他的代表作。
太陽系之中,太陽、月球、水星、火星都被拍過了,《2010太空漫遊》的木星行動,又展示了星空另一面貌。Arthur Clarke更大膽預言,木星會成為另一個太陽。Arthur Clarke太空小說系列之三《2061太空漫遊》,及之四《3001終極漫遊》又何時會被改編呢?基斯杜化路蘭又會不會是下任導演人選呢?
©版權所有

Featured Posts
Recent Posts
Archive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