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百萬獎金夢》:有些影像是屬於黑白的
「為什麼影像是黑白的?」不少人問《百萬獎金夢》(Nebraska)的導演Alexdander Payne。看的電影時候,開場了不久,便有觀眾跑掉了,我懷疑都是這個原因。 文/皮亞 早期電影,全都是黑白片,我們透過大銀幕看到的人物、世界,全都沒有像眼睛看見一樣的色彩,大抵對電影最早的印象,就是黑白色的。但沒有鮮艷色彩,並不等於不精彩,美國電影學院(AFI)在2007年第二度調整「百大電影」名單,頭十位之中只有兩部是八十年代之後拍攝,此時期的電影,理應是彩色的,但入圍的兩部片,一部是馬田史高西斯的《狂牛》,另一部是史匹堡的《舒特拉的名單》,很巧合,兩部都是黑白電影。為什麼要在彩色電影的年代,選擇黑白畫面來呈現呢?這當然各有原因,而《百萬獎金夢》的原因,根據導演和攝影師所說,是希望製作出「一種有標誌象徵及貼近原型的觀感」,以「黑白富詩意的力量,呈現優美的地形,而地形在故事中是非常重要的角色」。這裡提到「貼近原型」和「詩意的力量」,前者是指貼近早期電影的面貌,後者就更有趣,黑白畫面盛載著跟彩色電影不同的詩意,這種詩意,我想就是濃烈的記憶、感懷、默想與鄉愁

《我要…十七歲》:色情就是色情
我開始要懷疑法國導演奧桑(Francois Ozon)的動機了!上一部《偷戀隔籬媽》劇本好好地繼續扭橋繼續出人意表,來到《我要…十七歲》,除了女主角媚眼意淫,剩低的就是脫脫脫,說好了的峰迴路轉結局呢? 文/皮亞 《我要…十七歲》,今次片名沒說錯,改得貼切,正好就是昔日到街坊戲院一張戲飛全日任睇的那種戲名。任睇什麼戲?不會不知道吧,就算油麻地戲院已經重修改建成粵劇表演場地,也不要忘記昔日街坊戲院慷慨的推廣,除非你真的未夠十七歲。「我要…」大概就是意取葉德嫺唱過的那首歌吧,「十七歲」是未成年的意思,改這個片名的人,連葉德嫺的歌都懂,肯定不止十七歲,應該「有番咁上下年紀」。細心咀嚼,片名可以有兩個意思,第一,由是男性聲音講出來,是一種渴求年輕女性的呼喚,第二個意思,剛好相反,是由十七歲的女孩說出來,那就是另一種趣味,亦更像奧桑電影。 看奧桑電影,很多時都要預備一種心情,就是「被迫」去偷窺。就算你不想,但對不起,戲中主角要這樣做,鏡頭順理成章變成主觀鏡,觀眾躲也躲不了,被拉進角色的世界。《我要…十七歲》開始,是好old school的,在畫面加上了一個黑

《觸不到的她》:愛在「孤毒」蔓延時
《觸不到的她》(Her)拍得甜到漏sweet到震,看見一個離婚男人重新感受到愛情的力量,枯燥生活即時再現色彩,活脫就是枯木逢春,起死回生。但甜蜜背後,暗藏玄機──就像一面鏡子,反映出這個時代的我們,是何等寂寞。 影片時空是2025年,從今天起計大概是十年後,十年光陰晃眼便過,距離現在並不算遙遠。不過若說到科技生活,十年時間又可以有很大變化,例如十年前我們絕對不會想像得到,今天的生活會被智能手機全面主導。影片本質是帶著科幻描寫未來,但其實也很現代亦很人性,因為說的正是生活正被科技主導,這種科技是人工智能。 我們今天所理解的人工智能,大概是擬人的機械人,不是銅皮鐵骨那種,而是人機合一那種,擁有像人類一樣的外貌和情感,就像史提芬史匹堡的《A.I.人工智能》。但《觸不到的她》要說的,是另一種概念的實體,是虛擬實體,我們被虛擬實體深深吸引,牢牢牽制,逐漸演化成生活的全部,感情的所有。假如說這部戲是借十年後的世界,來投射或預視一種未來的愛情生活和愛情觀,會更貼切。 片中的虛擬實體,叫operating system (簡稱OS),是一套電腦系統,安裝之後,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