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路蘭的四層空間建築 (二)
基斯杜化路蘭的《星際啟示錄》(Interstellar)與他的前作《潛行凶間》(Inception)很相像,就像「兄弟作」、「上下篇」,但延續的不是相同題材故事和人物,而是路蘭對時間和空間的新想像。 路蘭一直嘗試顛覆電影中的時間,意向是很明顯的,從首部長片《Following》到《凶心人》和《白夜追兇》,再到近年加大野心的《潛行凶間》和《星際啟示錄》,全部都在圍繞時間命題一路推演。從顛覆故事時序,到實際環境晝夜難分,繼而進入似虛既實的夢境,現在伸展到星際黑洞的時間膨脹。電影蒙太奇理論、愛因斯坦相對論、霍金宇宙論都用上了,連太空黑洞都進入了,還實踐了物理學上可行的時光之旅,時間之談還可以怎樣再「進化」下去呢?路蘭探討的時間命題是否到《星際啟示錄》為止呢?這實在是對路蘭引頸以待的期盼,等到他下部新戲上映,一切便有答案。 路蘭致力探索和顛覆電影的時間,建立「路蘭的時間觀」,同時他亦要藉此探索另一個空間,一個超越固有電影和現實的空間,建築一個「路蘭的空間」。《潛行凶間》就是很好的例子,當主角們進入夢境,夢中的一小時,只等於現實五分鐘,在新的空間一天的時間


《星際啟示錄》與路蘭時間觀 (一)
從《星際啟示錄》看到父女時空分離,一別就是接近一世紀,真的被感動落淚,這亦帶出影片最核心的部份──時間。綜合基斯杜化路蘭多部電影,便會發現,他不斷探索電影的時間觀念。 已經忘記了在多久之前看電影時流眼淚,男兒有淚不輕彈,一旦感觸流淚,多與與親人有關。意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《單車竊賊》(The Bicycle Thieves, 1948)中,男主角的單車被偷,他在尋找過程中一滴眼淚也沒流過,最後按不住貪念,也當起竊賊來,偷了別人單車,卻不幸在兒子面前被活捉,感覺尊嚴掃地,要由兒子相救,眼淚才禁不住泉湧。《星際啟示錄》(Interstellar)的馬修麥康納希,在「海嘯星球」痛失隊員,僥倖逃過巨浪,死裡逃生,依然保持鐵漢本色。但當安靜坐下來,回看親人在地球傳來的錄像信息時,才猛然發覺,回頭已是百年身,仍身在太空的自己,已跟地球分離數十年,離開前兒子還是青年,霎眼間已長滿了一臉鬍子,然後,他就禁不住哭崩了。此時,電影院也陸續發出連串拉出紙巾的聲音。 死裡逃生重見親人,固然感受良多,但令馬修麥康納希哭崩的更大原因,是猛然發現歲月被奪走,是時間流逝帶來龐然哀


《星際》書櫃的秘密
《星際啟示錄》房間的書櫃,是未來五次元空間與現代溝通的橋樑,而書櫃內放了什麼書,就成了打開路蘭構思秘密的鑰匙。 很喜歡《星際啟示錄》以書櫃做時空溝通橋樑的構思,夠 OLD SCHOOL得來又夠INTELLECTUAL。宣示人類世代知識傳播,終歸也是需要書本,一本一本,觸得到的,翻得開的,而不是用手指在平板電腦「左撥右撥」。基斯杜化路蘭是擇善固執的人,對文化傳承有一種匹夫有責的承擔,他重視實體書,猶如他在今天仍堅持用傳統菲林拍攝《星際啟示錄》一樣,他還混合便用了多種不用尺吋的菲林,真是為菲林作為電影之父來一次徹底致敬。《星際啟示錄》會是最後一部用菲林拍攝,而且還會以70MM IMAX放映的荷李活大片嗎?只有天知,但路蘭對電影的熱情,值得尊敬。 不少觀眾眼利,眼睛像掃瞄器一樣,辨認出戲中書櫃,究竟放了什麼書,其中有STEPHEN KING的小說,有黑色小說作家JAMES ELLROY,有《無比敵》,也有「福爾摩斯」。或許有人會撥冷水,只不過是道具吧。對,是道具,但以路蘭的個性,這些會被觀眾清晰看見的道具,肯定不會隨便就算。別忘記,書櫃在戲中的角色非常


《星際》票房的啟示
《星際啟示錄》上周美國開畫票房成績,令人「意外」,打破了基斯杜化路蘭電影兩個紀錄,兩個「最低」紀錄。 《星際啟示錄》上周美國開畫,累收約5千2百萬美元,這不是一個少數目,畢彼特演的《戰逆豪情》,上映逾月,也只是累收7千萬左右。不過,這個數字對導演基斯杜化路蘭來說,就只夠買一磅「葡萄」。去年《引力邊緣》首周開畫,票房5千5百多萬,贏了《星際》一個馬頭位。 《星際》的開畫成績,創了路蘭近年兩個「最低」紀錄。第一,這是路蘭自2006年的《死亡魔法》(THE PRESTIGE)以來,開畫票房最低的作品;第二,這是路蘭自2002年的《白夜追兇》(INSOMNIA)以來,唯一開畫未能成為冠軍的作品。當知道擊敗《星際》的是Marvel漫畫改編的《大英雄聯盟》(BIG HERO 6),收5千6百多萬時,我便想研究一下,美國電影票房近年的趨勢。 其實,從上周美國票房成績,可以解讀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。第一種,是上周有兩部電影同時開畫收過5千萬,在美國票房史上,只是第四次,是一個雙贏之局。上周有很多人跑進戲院,只集中看這兩部戲,第三位《失蹤罪》只收6百多萬,已差距很


8部太空片追尋《星際》啟示
觀乎近日英美傳媒評論和預測,英國導演基斯杜化路蘭新片《星際啟示錄》(Interstellar)成為2015奧斯卡最佳電影的呼聲愈來愈高,當然,說到最佳電影一定各有支持者,就算《星際啟示錄》的劇本六年來不斷修改,又請來權威物理學家、曾與霍金共事的Dr. Kip Thorne做顧問,亦被愛好天文的觀眾批評戲中引證的「引力」仍有不少問題──更何況,從來沒有外太空電影贏過奧斯卡最佳電影。基斯杜化路蘭電影從來向難度挑戰,像《潛行凶間》的結構就令不少人要多看數次才能掌握,《星際啟示錄》探求宇宙奧秘、探討未來世界發展、探索人類生活的可能,無論在物理界或戲迷層面,都引起巨大迴響。 在看《星際啟示錄》前或後,我推薦8部外太空電影,作延伸觀影。能深化科普知識之餘,亦能追尋基斯杜化路蘭製作《星際啟示錄》的思維和所受到的影響。 1.《太陽神13號》(Apollo 13, 1995) 《太陽神13號》被喻為是最貼近真實歷史的太空電影。說到美國在六、七十年代發展登陸月球的「太陽神計劃」,金像導演朗侯活(Ron Howard)自然不敢怠慢。不過,「太陽神13號」並不是一次成功


看《星際啟示錄》前的科普必修課
英國導演基斯杜化路蘭新作《星際啟示錄》(Interstellar)即將上映,被喻為是明年奧斯卡最佳電影熱門之一。他的前作《潛行凶間》開創了多重夢境空間論述,建構出夢中夢中夢的奇詭格局,令觀眾人人莊周夢蝶,不知是夢還是真。《星際啟示錄》把戰場從夢境轉到外太空,思考過去,反省現在,開拓未來,野心、視野、格局、決心之巨大,在當今影壇少見。戲中提到不少科學物理知識,很多更是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衍生,在踏上這趟驚悚的太空之旅前,有需要先認識理解一點戲中提到的科普知識,以免迷失太空,錯過電影中一眾主角不惜置生命於道外而追尋的「啟示」。 1. 引力/時間 影片其中一個經常提及,而且非常重要的概念,是關於引力與時間的關係。故事中男主角以光速飛行到太空,他們經歷的時間,與地球人不相同。太空的時間,比地球要慢。 牛頓從樹上掉下蘋果,發現地心吸力。地球的中央存在引力,而銀河系中的每個星體,都有引力,但引力所有帶來的重量,並不一樣。假如地球引力的倍數是1,即標準倍數的話,月球的引力倍數只有0.16,即是在月球漫步,會「腳步浮浮」,毫不腳踏實地。相反,木星的引力倍數是2.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