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十年》做了一件本來不太難,但現在絕對不易的事
不用等影評人去選,更不要靠金像獎去選,《十年》肯定是2015和2025年香港最重要的電影。 近十年看香港賀歲片,每一年感覺都好像不是「新年」,年年是「舊年」。《我愛HK》連續拍了三年,香港沒有因此變得更可愛,嘗試複製《七十二家房客》的鄰里關係,最後都落得像CCTVB一樣的電視製作,差一點,就是差一點點,就叫人想起終於做完的處境劇《愛回家》。這個說法很薄涼啊,新年流流都是志在開心吧……那個問題其實是,請來一大班演員在鏡頭前七嘴八舌,充其量複製的只是一種人為喧鬧。《七十二家房客》鄰里關係背後,「諷刺時弊、批判社會」的精神,在今天香港主流商業電影已經不常見。 很簡單,《七十二家房客》大膽諷刺警察、消防員貪污包庇,沒有盡力為市民服務,在今天香港電影中,看得見嗎?更「薄涼」一點說,有人夠膽拍嗎?嗱,不要說香港有廉署已經沒有這些問題啊。還有,戲中包租婆刻薄無情,最終得到教訓──惡人有惡報這回事,在香港已經久違了,鬼咩,現實如斯,電影當然如是。這個世界沒有惡人,只有罵惡人為惡人的人在毒害青年。 《七十二家房客》改編舞台劇本,能夠擊敗巨人李小龍電影,成為當年票房
![[討論香港系列]《迷城》:公義,曾經在三十年前出現](https://static.wixstatic.com/media/f5eb3e_e7209f48d1bf43b5b67d471213edafc1.jpg/v1/fill/w_324,h_243,fp_0.50_0.50,q_90,enc_auto/f5eb3e_e7209f48d1bf43b5b67d471213edafc1.jpg)
[討論香港系列]《迷城》:公義,曾經在三十年前出現
周潤發在《龍虎風雲》站在皇后像廣場跳舞,一貶眼,已是三十年前的事,今天古天樂在《迷城》站在同一地方,竟變成異像頻生。林嶺東說,時間到了,就要出來拍戲。 大約三十年前,即1987年,林嶺東的《龍虎風雲》上映,由於影片賣座,開啟了他的「風雲」系列,及後極速拍成《監獄風雲》和《學校風雲》。三部戲都以風雲命名,由城市,轉入監獄,再走進學校,故事沒有太大連貫,但同樣「on fire」。當時人人都說,林嶺東電影很火爆,無論是戲中角色,還是他本人,都像瘋了一樣,到處開槍放火放炸彈,殺人不眨眼。 到了2015年,事情又回到原點,《迷城》又再「on fire」,城市沒有比之前安寧,林嶺東要古天樂繼續在香港市區到處跑,由中環跑到離島渡假屋,最後又再跑到中環皇后像廣場,只是景物依舊,人面全非,皇后像廣場的意義不再是昔日的意義。皇后像廣場兩旁,是最高法院和太子大廈,對面是匯豐銀行,後面是和平紀念碑,對開馬路有電車站,構成香港歷史重要的一頁。 現在,立法會搬離前最高法院後,多年也未安排終審法院遷入。九十年代開始,皇后像廣場一帶,假日也成了外傭聚集地,本地人行過都會走快兩步
![[討論香港系列]《衝鋒車》:後雨傘運動電影](https://static.wixstatic.com/media/f5eb3e_3c2e31346ca14d22b57483dd83777748.jpg/v1/fill/w_324,h_243,fp_0.50_0.50,q_90,enc_auto/f5eb3e_3c2e31346ca14d22b57483dd83777748.jpg)
[討論香港系列]《衝鋒車》:後雨傘運動電影
最近港片復蘇,一連三部新戲都有人談論。《五個小孩的校長》令戲院拿取紙巾聲音不絕,《暴瘋語》人人都說劉青雲演出「搏晒老命」,而《衝鋒車》我認為就是首部「後雨傘運動電影」。 《衝鋒車》沒有人撐傘,也沒有人射楜椒噴霧或放催淚彈,這些場面相信不會在任何一部商業電影出現。但示威場面還是有的,在戲中以新聞片段形式出現,但當然不是真實的社會紀錄,只是虛構場面,諷刺香港現況。香港經常有大量遊行示威,戲中針對一個虛構的社會問題,就是社會有大量蟑螂出沒,更有商人製造蟑螂,市民不滿政府消滅蟑螂不力。 市區有大量蟑螂出沒,其實也不盡是虛構,香港不少舊區或人多的地區,衛生情況向來不理想,在水渠、後巷、橫街、食肆門外、街市門前,蟑螂橫行見怪不怪,有時遇上食肆滅蟲,更會出現大量蟑螂橫屍街頭的末世景像。《衝鋒車》可能怕觀眾倒胃,沒有用上真蟑螂拍攝,只用電腦特技畫了幾隻到處飛。蟑螂橫行只是戲中的社會背景,也只是一個幌子,故事不是要圍繞消滅蟑螂行動,要說的是一個刑滿出獄的壞份子,找回昔日兄弟,要一起再做大案。蟑螂橫行的社會問題雖然是虛構,但又有沒有弦外之音呢? 《衝鋒車》的構思,像
![[金像獎系列] 《刺客聶隱娘》:沒有人還這樣拍電影](https://static.wixstatic.com/media/f5eb3e_3baaf7458b0c46e28f8fd3db2d816fb4.jpg/v1/fill/w_324,h_243,fp_0.50_0.50,q_90,enc_auto/f5eb3e_3baaf7458b0c46e28f8fd3db2d816fb4.jpg)
[金像獎系列] 《刺客聶隱娘》:沒有人還這樣拍電影
在「夏日國際電影節」的開幕電影會場內,導演侯孝賢說「聶隱娘」這「聶隱娘」那,不知主持是真的提醒還是說笑,指片名還有「刺客」兩個字。侯導就說,不用「刺客」啦。──他連片名都想「剪掉」。 看電影《刺客聶隱娘》,是無法子不參看相關文字資料的。看了這麼多電影,遇到這情況的機會委實不多。看電影就夠啦,電影「應該」、「有責任」說明一切,關於人物,關於故事,關於主題,關於信息,關於什麼什麼……然後才發現,一切電影「應有」的責任,都沒有了。在《聶隱娘》面前,觀眾是無法被動的。觀眾要主動,去捕捉這個經常在電影中躲在一角的唐朝女刺客,她習慣聆聽,思考,認為時機到了,自會跑出來,把想殺的人殺掉。她從沒失手,在她的劍下,沒有殺不死的人,只有她想不想殺而已。假如一心一意希望一睹聶隱娘的武功、劍法有多高強,注定是徒勞無功的,因為《刺客聶隱娘》,不是關於她要殺死幾多人,而是關於她──不想殺死的那個人。 以上這一點,大概是唯一不用參看文字資料,也能了解到的劇情。但若要了解這一點,也有條件,就是一定要看到終場,才能明白。假如提早離場了,無論是早了一小時,抑或只是早了五分鐘,都會無
![[金像獎系列] 《五個小孩的校長》:真有催淚的本事](https://static.wixstatic.com/media/f5eb3e_3e9d02c30b68484cb26b745f1abd42a0.jpg/v1/fill/w_324,h_243,fp_0.50_0.50,q_90,enc_auto/f5eb3e_3e9d02c30b68484cb26b745f1abd42a0.jpg)
[金像獎系列] 《五個小孩的校長》:真有催淚的本事
《五個小孩的校長》真有催淚的本事,未看到一半身旁的女觀眾已經眼濕濕,要悄悄拿紙巾拭淚。我剛好有點傷風,冷不旁也加入成為一起用力收鼻水的觀眾。 戲中的村校「元田幼稚園」,真名叫「元崗幼稚園」,位於元朗錦上路,而戲中校長的名字「呂麗紅」,又沒有改命換姓,跟現實中的真人真事寫法一樣。作為觀眾當然不會太在意真實人物與虛構角色名字之間有什麼差距,反正這個名字又不是響亮得如孫中山。但壓力其實落在演出的楊千嬅身上,因為她要演的,是一個發生在不是距離現在太久的故事,要演的是一個仍然活生生在幼稚園當校長的真實人物,更何況現實中的呂校長,是人人口中的模範教師,這就變成一件「不能行差踏錯」的任務。 楊千嬅把個性盡量「收斂」,在第一場戲已經可見。一對有錢有地位的年輕父母,在幼稚園的會客室,好不客氣地質疑校方把兒子調離精英班的做法,嚷著要見校長,校長姍姍來遲,進房後,道出遲來的原因,楊千嬅把說話的聲音壓下,一本正經,解釋害怕兒童在精英班出現情緒問題的憂慮。她的收歛,在往後跟小孩子一起演的戲就更加明顯。她差不多成了一個「不能隨便發怒的人」,尤其是她被邀請到森美演的補習天王教
![[金像獎系列]《智取威虎山3D》:徐克拍出代表作](https://static.wixstatic.com/media/f5eb3e_e4b109f4d2c14bb2ba2c5bcd4b40c575.jpg/v1/fill/w_324,h_243,fp_0.50_0.50,q_90,enc_auto/f5eb3e_e4b109f4d2c14bb2ba2c5bcd4b40c575.jpg)
[金像獎系列]《智取威虎山3D》:徐克拍出代表作
對《智取威虎山》故事有不同程度的崇拜或偏見,是人之常情。就像宗教就像信仰,信則有不信則無,徐克執起這個燙手山芋,居然又給他煮出了一道「徐克風味」。 《智取威虎山》這故事好像一直觀察著時代的嬗變,由人人要看,是自願還是被迫都好,到人人怕看,是發自內心還是跟隨大氣候都好,中間經歷數十年,到了今天,新的一代人開始不知為什麼要看,甚至不明為什麼有人拒絕去看,感覺恍如隔世。 中國電影近十年發展以光速飛行,電影票房由好不容易才收幾千萬,到現在幾乎部部收過億,《建國大業》、《唐出大地震》亦先後拍過,《智取威虎山》到今天才完成上映,其實已經算遲。這個故事早有人想拍,其中包括香港導演,但官方認為,未出現可信賴的製作班底之前,這個故事還是不許亂碰。 大概很多人會明白,一旦搞砸了,無論是路線有偏差,或是票房欠佳,都不是好事,可見這個故事的重要程度。不過,聖經故事也在西方社會經常被翻拍,演過耶穌的人多不勝數,偶有製作人甚至以批判思維處理,惹來不少風波,更有江湖追殺令,但無論發生什麼事,從來無損聖經的神聖本質,真金不怕洪爐火,最重要的是故事能夠服眾──後來,威虎山就出現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