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《夢之花嫁》:明日戀愛終結時 (三)
黑木華在片末戴著一頂有耳朵的頭套,頭套剛好蓋著眼睛,變成盲目。頭套款式來自戲內虛構的社交平台「Planet」的標誌。然後,就令很多人聯想到《青春電幻物語》。 黑木華在《夢之花嫁》化名在「Planet」分享感情生活,她的內心感受,亦只在社交平台道出來,換句話說,戲中她連一個可傾訴的現實朋友也沒有。所以,連男友都要在網絡尋找。她不斷在社交平台「打打打」(字),跟《青春電幻物語》的處境和世界一模一樣,不論過去與現在,年輕人不斷在網絡世界打滾。在岩井俊二心目中,所謂青春的愛,早在《青春電幻物語》(2001)的年代,已經屬於虛擬的了。「關於莉莉周的一切」,其實都是夢,都是捉不到的虛幻。 莉莉周是來自穹蒼宇宙的聲音,她的到來,像女神,像聖母,打救浮沉情感苦海的年輕人。片初一大堆網民留言,討論莉莉周,其中一個就提到,「情人往往是傷害我最大的人」,所以需要像穹蒼一樣的女神莉莉周,來治療痛楚。 《青春電幻物語》的網絡留言,在《夢之花嫁》再度被試驗,黑木華在Planet紅塵打滾,希望能夠找到一個男人。而那個男人,在影片第一場便現身。現身之前,黑木華在街頭呆等,在她臉


《夢之花嫁》:感情路上,人人都曾經跌得很傷 (二)
岩井俊二的電影,調子向來都是淡淡的,有時哀愁,有時微笑,《夢之花嫁》少了常見的主角背向太陽光,天空是藍又是灰。 一直等待心目中「好岩井」的鏡頭出現,但最終都沒有,《夢之花嫁》沒有「好岩井」的主角背著太陽光掩映鏡頭。岩井拍的都是少女心事,少女是他創作的繆思,但今次在鏡頭之下,故事之內,看見的其實不只少女黑木華,還看見代表三代人的四個女人,個個都不快樂。 從第一場看見,岩井的鏡頭,換了個遠拍近鏡,捕捉站在東京街頭的黑木華。遠拍近鏡,其實也是旁觀鏡,偷窺鏡。黑木華樣子帶著憂慮,對處境感到不安。很快,她的手機傳來短訊,才知道,黑木華在等人。鏡頭一轉,對方就出現。那個「遠拍近鏡」仍然沒變,而現身的男人,亦只看見側面。當時,我就意識到,岩井想表達,那個男人並不是黑木華想等的人。 戲中沒有交代黑木華角色實際年紀,應是畢業後數年之間,她還在尋找理想工作。她的理想是當教師,是很「懷舊」的想法。所謂懷舊,其實也是從校園延續的純真。岩井電影描寫的少女心事,向來都又純又傻。 正如看著《夢之花嫁》的黑木華,自然就會想起《四月物語》的松隆子。兩個角色描寫,兩個演員演出的方法


《夢之花嫁》:從青春電幻到婚姻大夢 (一)
岩井俊二的《夢之花嫁》有兩個版本,一個是兩小時的公映版,另一個是在有限戲院放映的三小時導演版。導演版交代了少女「七海」更多感情秘密。 岩井俊二拍過的長片不算很多,往往慢工出細貨。他是全能創作人,所拍電影的劇本,甚少假手於人,多是自編自導,後來更兼任音樂創作,以為他在《青春電幻物語》的自彈自奏只是偶一為之,但去到《花與愛麗絲》才知道他是認真的,整張電影原聲大碟都與他有關。相較電影、劇本和音樂,寫作就需要更多時間,所以不是每部電影他都兼寫小說,不過早期的《情書》、《燕尾蝶》原著小說,到今天仍然被文青追棒,從文字世界閱讀他的內心。 由九十年代初拍短片開始,岩井的影片,就予人影像優美絕倫、如夢如幻的強烈感覺。他完成首部長片《情書》之後,就被冠以「影像詩人」之名,他的電影多見柔鏡,色調和諧,而且善用背向太陽光,一切看起來都如詩如畫,又多用手搖鏡,構成觸感強烈的日常生活捕捉。所謂「岩井風格」也就一步一步具體形成。 不過,「岩井風格」不應單是影像,還應包括人物角色。《夢之花嫁》拍清純少女「七海」渴望早日找個好男人結婚,其實正是岩井電影故事的典型:以少女角色為骨